宣城:真正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01-14 08:56   安徽纪检监察网  

“扔也扔不掉,喝也喝不了,送也送不完,倒也倒不尽,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那是我一生当中最沉重的一支笔,一个是羞,一个是悔。”……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再度联手重磅摄制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1月12日晚8点在央视综合频道一经首播,便引发关注热潮。

宣城市广大党员干部纷纷在第一时间观看了该片第一集《擘画蓝图》,片中大量鲜活的事实、紧凑生动的情节和首次披露的细节,让大家深受震撼和触动。

“先抛开内容不说,光是片头中不断闪过的各种‘监’字的古字形就吸引了我。”市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80后”干部方乐在校时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钟情于古汉字和书法。“我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监’字的字形演变和涵义,得知两千多前它就引申出了观察、监察的义项。片头以一个立于波光粼粼水面上的甲骨文‘监’字闪现,其设计非常巧妙独特,寓意‘以水为镜、临水自照’,从而照见自己、整饬自己,后又引申为监督他人。由此可以看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构建国家监察体系,既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又立足于中国国情,是党中央管党治党的经验总结和创新之举。”

“监察委员会成立两年来,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实现了‘双轮驱动’、同向发力,反腐之网越织越密、越收越紧。之前存在的反腐败力量分散、监督形式化表面化、‘纪法’衔接和‘法法’衔接不顺畅、监督盲点和死角较多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解决。”作为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亲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宣州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吴岳忠观看完该片后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由衷地感叹这场改革真正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拿2019年来说,我们全区共处置问题线索466件,立案240件,结案203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02人,查办案件力度明显加大,效率显著提高。”

主题明确、内容鲜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是《国家监察》首集给泾县泾川镇党员干部留下的普遍印象。“作为基层普通党员干部,我们原本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了解得并不多也不深。这部片子全面展现了改革取得的成效和释放出的治理效能,为我们扫除了认识上的‘盲区’,真切感受到党中央坚定不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该镇党委副书记葛为民表示,“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王晓光、艾文礼等原中管干部的现身说法让我深受触动,尤其是云南省原书记秦光荣父子齐立案、全家被调查的惨痛结局告诫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自觉接受监督,抵住诱惑、守住底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正风肃纪反腐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纠正什么。“深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根本目的就是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在郎溪县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副主任、梅渚镇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吴云的背包里,常年装着一本《监察法释义》,“《监察法》明确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纳入监察范围,而且推进反腐败斗争更加规范化、法治化,这对身处基层纪委的纪检监察干部来说要求更高、责任更重,但是信心和干劲也更足了。接下来,我们将在促使监察权向基层延伸、打通监察监督‘最后一公里’上作出更多有益探索,进一步完善村级监督委员会和廉情监督员建设,让老百姓真正感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

相对于“远在天边”张牙舞爪的“老虎”,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给群众的感受更真切,对群众的伤害更直接。“俗话说得好,别拿村官不当干部。村干部职务虽小,权力却不小,一旦违纪,危害却大得很呐!”旌德县白地镇纪委书记汤寅辉感慨道,“以前我们有少数村干部认为自己不是党员,即使出点小问题,只要不犯法,就没人能管得了。现在成了监察对象,头上戴上了‘紧箍咒’,脑子里的纪律规矩这根弦也就自然绷紧了,工作中所做的一切都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今年咱们有些村干部还主动帮农户推销鸭子呢!”细数起监察体制改革带来的改变,汤寅辉连连点赞。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海违纪违法案件的快速查处,表明了监察体制改革填补了制度上的漏洞,使“九龙治水”产生的监督空白、死角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一点对于宣城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纪委纪检干部陈明明来说,感受尤为深刻,“一直以来,我们国投公司下属全资、控股和参股子公司数量多达几十家,分别涉及不同领域和行业,加上监督范围广、公司纪委没有监察职能等因素,导致在监督上存在‘盲区’。自从公司纪委成立后,不仅有效解决了这些困惑和难题,而且为进一步加强国企权力运行监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宣城市纪委监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