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双眼睛紧盯农田中的腐败

04-25 15:33   新华社  

田间灌溉渠的水泥悄悄铺薄1厘米,每公里便能“偷走”一笔巨款;项目招投标围标串标,甚至层层转包至村民组长、评审专家手里;重“面子”轻“里子”,土壤改良亩均投入不足50元……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一些“隐性问题”和“地下腐败”,安徽探索建立“纪检监察+行政执法+行业专家”的监督新模式,助力当地加速迈向“千亿斤江淮粮仓”。

“一句话就能让心里有鬼的人浑身冒汗”

平整的田野上阡陌纵横、沟渠分明,路是路、井是井、水是水、苗是苗……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农业、建筑、水利、招投标等多个行业,“隔行如隔山”,这是监督执纪存在的现实难点。安徽省淮南市纪委监委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宋逊田说,如果不懂行,即使接到线索,到现场也很难找到证据。

安徽省广德市纪委监委干部深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线监督检查 何莹 摄

50多岁的宋逊田皮肤黝黑,这是夏天“下田”晒出来的。2023年6月,在安徽省委部署下,安徽省纪委监委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专项监督治理,包括宋逊田在内的很多纪检干部,三伏天带着草帽、汗巾到基层一线“下田学艺”。

深入田间地头,跟着专家学,向群众请教……在建设现场,一个个纪检干部逐渐从外行变成“懂行”。

偷工减料是一个常见问题。在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纪检监察干部发现一条长达数公里的灌溉渠混凝土压顶,被施工方悄悄铺薄,最薄处不足设计厚度的30%,积少成多能“偷走”一笔巨款。在天长市,铜城镇龙岗社区原党总支书记王某某,因虚列支出、套取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被严肃查处。皖中某县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土壤改良投入亩均还不到50元。

“现在纪检干部去田间监督,一句话就能让心里有鬼的人浑身冒汗。”淮南市纪委副书记徐平说。

多方“组队”联动监督,“四盯四看”增强震慑

纪检监察干部能这么快进入状态,离不开工作机制性创新支撑。在安徽淮南等地,建立起“纪检监察+行政执法+行业专家”的新型监督模式,形成一支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由农业、住建、水利、审计及行政执法等部门协同,施工管理、招投标、审计验收等领域专家参与的“特别行动队”。

新型监督模式解决了专业性问题,还解决以往存在的“查实难”“惩处弱”等薄弱环节。“以前发现问题主要以罚款为主,现在不仅罚钱还要‘罚资质’,让一个企业违法后‘一处受罚、处处受限’,比如一段时间内不能再参加招投标。”淮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朱涛说,各部门协作联动形成一个查处、整改、治理闭环打击链条,震慑警示力大大增强。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领域,安徽纪检监察机关形成“四盯四看”工作机制:紧盯项目前期、招投标、施工管理、资金支付4个主要环节,通过看现场、看资料、看质量、看审核把关寻找疑点问题。

在蚌埠市五河县,纪检监察干部在联合监督检查时发现,当地的高标准农田里竟然存在几千亩水产养殖坑塘,经调查是少数镇村干部失职失责,默许放任一些承包经营农户擅自对配套高标准农田的灌溉水塘开挖搞养殖,当地农业管理部门监管也不到位。

另外,安徽省纪委监委还通过全面推行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信息平台等方式,畅通拓展群众举报渠道。

安徽省纪委监委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组长李子杰告诉半月谈记者,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领域,必须坚持以查促改、以改促治,督促主管部门加强找准问题症结、监管漏洞、机制短板,切实在标本兼治上下功夫。(徐海涛 朱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