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故事

07-24 16:37   安徽纪检监察网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指19476月,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因为司令员是刘伯承、政治委员是邓小平,所以又称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区——大别山区实施进攻的一个战略行动。87日晚,刘、邓首长率4个纵队开始南进。11日,4个纵队分为左、中、右三路开始向大别山疾驰。27日,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淮河,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了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

 刘邓大军为什么要挺进大别山呢?因为,大别山区对国共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刘邓大军如能控制大别山区,则东可震撼国民党统治心脏南京、上海,西可威胁华中重镇武汉,北可逼迫郑州、洛阳,南可截断长江,觊觎江南蒋介石的中心统治区。占领了这里,就等于在这里楔上了一颗“钉子”。国民党军如继续控制大别山,北可屏障长江防线,堵住解放军渡江南进;东西可策应支援山东、陕北顾祝同、胡宗南的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而一二九师的前身则是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就是从大别山起家的,刘邓大军的许多指战员,都是大别山人,他们对大别山,有着特殊的感情。

 大别山是人民军队的“老家”,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征途中,当部队首长宣布了“千里跃进”的任务后,许多从大别山里出来的老红军,眉飞色舞地说:“到了大别山就等于到了家,这里是老根据地,群众会欢迎我们的。”家在北方的战士们听说要去大别山,也很高兴,大家觉得大别山有群众基础,到了那里就像鱼儿到了水里一样,打起仗来顺手。

 

一、打好第一仗,解放金家寨

827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在固始集结待命,还没容得他们稍微喘口气,纵队便接到刘伯承、邓小平要求他们迅速在皖西展开,重建和巩固大别山根据地的电令。三纵立即兵分两路向皖西进军。29 日,由陈锡联司令员率领的七、九两个旅和由副司令员郑国仲率领的八旅,便像两支脱弦的利箭,向皖西腹地插去。

31日午后,八旅一路急行军逼近皖西老区的立煌(今金寨)县城金家寨(后被梅山水库淹没)。这是三纵挺进皖西要打的第一仗,刘伯承、邓小平非常重视,指示部队要“勇猛顽强,首战必胜,力求全歼”。

“坚决打好第一仗,为死难的乡亲们报仇!”指战员们激越的口号声响彻在山村里。

91日上午,部队涉过史河,隐蔽接敌,一阵猛打,攻入城内。守敌如惊弓之鸟,纷纷溃逃上山,龟缩在十几个坚固的碉堡里负隅顽抗。决战的时刻到了!92日清早,几门山炮在离敌人仅100米的地方抵近射击。随着几声巨响,敌人的碉堡一个个开了花。战斗在敌人的哭喊声中结束,敌五六四团团长被当场击毙,县长被活捉,还俘虏了1000多个敌人。

首战告捷,八旅乘胜向东南进击。4日解放霍山,接着挥师向沿江方向疾进。

就在八旅进击金家寨的同一天,七旅也兵临皖豫门户的经济重镇——叶集,并将敌四十六师及保安三团各一部团团包围起来。二十一团受命主攻,全团官兵决心发扬朱德警卫团的光荣传统,坚决打好七旅挺进皖西的第一仗。经过短短一天的战斗,守敌便全部被歼,毙俘600多人。

三纵九旅在陈锡联司令员的亲自指挥下,直指皖西重镇——六安。92日拂晓,守城的保安团已如惊弓之鸟,一触即溃,六安宣告解放。

 

   二、驰骋在皖西大别山

此时,坚持地方武装斗争的中共皖西工委和在战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皖西人民自卫军、接到了三纵南下的电报。当游击队员与三纵会师时,同志们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紧紧地抱在一起。

有了地方党组织和皖西人民自卫军的紧密配合,三纵如虎添翼,不到一月的时间便横扫六安、立煌(金寨)、霍山、舒城、庐江、桐城、潜山、岳西等县,并乘胜捣太湖、夺华阳、取宿松、攻望江。此后,部队遵照刘、邓部署,主动撤出城市,控制广大农村,形成对敌占城市的包围态势。

三纵在皖西的纵横驰骋,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恐慌,他立即派来重兵围攻。为吸引敌军,三纵七、九两旅西调豫南作战。敌人果然中计,抽兵西援,皖西兵力空虚。刘、邓即令三纵迅速回师,放手歼敌。七、九两旅冒着绵绵秋雨、隐蔽东进,于108日晚赶到六安县张家店,与留守皖西的八旅一起将敌八十八师师部及其六十二旅包围,随后将其歼灭(这就是著名的张家店大捷,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首次歼敌一个正规旅以上的重大胜利)。

对此,蒋介石惊恐万分,立即抽调14个整编师,对大别山区发起“总体战”。为粉碎敌人的围攻,刘、邓作出了内外线相配合的作战部署。三纵奉命在内线坚持,牵制敌人。   

陈锡联率领三纵、在老区干部群众的支援下,顶风冒雪、长途跋涉,拖着敌人的几个师、在崎岖的山道上“兜圈子”。几十天的功夫,敌军被拖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三纵胜利完成了吸引多路敌军并将其拖垮的战斗任务。

三、建立地方政府,培养鱼水情深

刘邓大军既是坚强的战斗队,又是富有活力的工作队。三纵初入皖西即抽调部分干部、战士与随军南下的原太行、冀南的干部分批留下,配合原在皖西坚持斗争的地方干部,组建各级政权机构和地方武装,并于11月成立了中共皖西区党委,三纵政委彭涛任书记,副司令员曾绍山(金寨人)任军区司令员。以三纵分遣人员为骨干组建起来的地方武装也极大地增强了战斗力,他们配合主力在内线坚持斗争,打击分散、孤立之敌,仅在皖西地区就在刘家圩歼敌两个中队、在舒城南港消灭国民党军3个连。解放军部队的连续作战,牵制了敌军,受到了中原军区的表扬。

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后,均把发动群众作为首要任务,为大规模支前提供组织和人员保证。当三纵向霍山展开时,当地政府即筹集军粮300多石、担架几百副,安置伤员300多名。张家店战斗时,参战民工和地方武装多达2000多人,仅晓天一个地方就筹措大米100多石。有了地方政权和人民武装的配合支持,部队的后顾之忧解除了,三纵如鱼得水,进退更加灵活机动。

 邓小平一再强调“严守纪律,关心群众”是关系部队能否在大别山扎根的大事,三纵是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人民武装,广大指战员都能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尽可能地减轻群众负担。战士因干渴吃了地里的甘蔗,冬天取暖烧了一节树头都要作价赔偿;夜晚天寒宁愿在门楼墙脚露宿也不打扰群众。对极个别违反纪律的人都作了严肃处理。有人因行军无鞋、私自拿了群众几双鞋底,便作为贪污处理,还在全军通报。

人民的子弟兵时时处处关心老百姓。部队一到住地便忙着为群众挑水、扫地,连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也不例外。战斗间歇期间,指战员们还要帮群众抢收抢种。张家店战斗时枪声刚停,战士们便急忙冲上街头为民房灭火。部队每解放一地,还打开敌人的粮仓,将粮食分给贫困、缺粮的群众。

军爱民,民拥军。三纵指战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具有拥军传统的皖西老区群众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他们仍然尽最大力量支援部队,有的群众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下锅的米拿出来送给部队。部队行军作战需要穿鞋,许多老百姓就把自己衣服剪掉做草鞋。

战时,群众还热情地为部队运粮食、抬担架、送伤员。部队流动性大,许多群众便冒着风险将伤员接回家养伤。三纵副司令员郑国仲负伤后就隐蔽在群众家里。虽然老百姓生活很苦,但却四处搜求鸡蛋、大米为他增加营养。在群众严密保护和精心调养下,郑国仲很快痊愈、重返前线。

群众还主动地为部队传送情报,为部队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在皖西群众和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刘邓大军越战越勇,十分圆满地完成了艰苦的内线牵敌战斗任务,为实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巩固和发展皖西根据地,迎接全国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两招救危局,军纪严生威

1947年,在刘邓率部跃进大别山时,毛泽东曾对刘邓大军的前途作过三种估计: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在周围坚持斗争、打游击;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他特别提醒刘邓,要从最困难方面着想,坚决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后的胜利。

跃进大别山后,邓小平根据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打算: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通过10万将士的拼死奋斗,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一切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为了落实这一条,刘邓首长亲自给跃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下面,就给大家讲几个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很有影响的几个小故事。

(一)含泪枪毙赵连长

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邓小平直接下令枪毙一个违纪的老八路。

这个老八路名叫赵桂良,是野战军总部警卫团三连的副连长,他的浑身伤疤表明他是在抗日战争中屡立大功的功臣。那天,他到一个名叫总路嘴的镇上买东西,见店里没人,没人收钱,就拿了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了一刀白纸和几支毛笔回连队了。据直接调查此事的总部保卫科科长张立轩向邓小平报告,赵桂良拿的东西没有一件是给他自己的:他拿花布是为了给连里最小的战士牛原平做棉衣,牛原平身材瘦小,禁不住冻;拿的纸和笔是要给连里出板报;拿粉条是要给喜欢吃炖粉条的一位首长改善一下生活……邓小平听后,长叹一声:“我们有过规定:抢劫民财者,枪毙!”“问题既然已经发生了,只好从我们身边开刀了,张立轩同志,通知部队,下午召开公判大会,另外派一部分同志上山,动员群众下山参加。”

刘伯承也知道,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副连长,懂得关心战士,打摆子还替战士站岗,打起仗来特别勇敢。刘伯承以痛苦得有些颤抖的语调嘱咐保卫科科长:“你对他讲,对他的处决,我和邓政委都很沉痛。”“我刘伯承说了,希望他能理解,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如果我们的纪律搞不好,老百姓为什么不可以跟别人走呢?”

这天下午,审判大会在总路嘴镇樊家榨塆前的平场上举行。会场的一侧坐着部队,整齐肃穆。会场的另一侧坐着群众,寂静无声。野战军组织部部长陈鹤桥宣布公审大会开始。参谋长李达宣读了对赵桂良处决的命令,他沉痛的语气更增添了大会的沉重气氛。跑到山里躲避大军、刚刚赶回来参加大会的店铺老板跑到会场台前,拍着台板大哭:“早知道大军的纪律这么严,说什么我也不往山上跑。如果家里有人,也不会发生这事啊!请刀下留情,刀下留情啊!”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张际春的手被颤巍巍跑上台的一位老妈妈拉住:“首长啊!我也闹过红,当过交通。我知道红军的纪律。可……可拿了几把子粉条和几丈花布也算不了啥,你们千万、千万莫枪毙他呀!……我、我求你啦,首长!求你啦……”老妈妈“扑通”一声跪在台上。张际春连忙扶起老妈妈,掏出手巾替老人擦泪。

面对群众赤诚而悲烈的情绪,面对眼前慈母般的红军妈妈的一再哀求,被人们称为“政委妈妈”的张际春再也无法自制,再一次去请示刘伯承和邓小平。邓小平说:“那位妈妈的话是肺腑之言,大家理解,我也理解。但我这样想,我们终究不能‘叶公好龙’啊!事情虽小,但军纪如山啊!一个没有纪律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军的纪律更应该是铁是钢,而不能是豆腐渣,不能够一碰就碎!所以,我的意见,还是要……坚决执行纪律!”他握起刘伯承的手,再次征求这个老搭档的意见,他发现刘伯承的手冷得像冰......只见刘伯承点点头,泪水潸然落下。

公判场上的枪声响了!邓小平使劲地控制住自己的泪水,说:“如果赵桂良同志的死能够唤起10万大军,能够激发全军斗志,有利于我们建立起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那么他会安息的”,“还要通知地方政府,按烈士军属待遇照顾他的家庭。赵桂良同志犯了错误,我们没有教育好,对不起生他养他盼望他的老妈妈……”警卫三连的官兵们捐出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买了口厚棺材,安葬了他们的副连长。总路嘴镇里上了年纪的居民至今还记得70年前的那次公判大会,记得那鲜血染红了的刘邓大军铁的纪律!

(二)派人送回两“光洋”

刘邓首长在亲自抓纪律、搞整顿的同时,还处处以身作则,带头执行自己亲自制定的群众纪律。

19471021日,刘邓首长率部来到湖北浠县三角山的半山腰,部队休息时,警卫员康理找了个向阳背风的旮旯儿,铺上干草,扶刘伯承坐下。刘伯承突然听见自己的衣襟里发出“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仔细一摸,有两块银元被缝在他前襟的补丁里。刘伯承撕开补丁:“我刘伯承真是老眼昏花喽。这一定是房东大娘给补进去的。糟糕糟糕!”

警卫员康理也想起来了。刘邓住在山脚下张家榜的一户老乡家里。早上,刘伯承正在俯案研究地图,房东老大爷泡了一壶茶端上来,谁知水装得太满,不小心洒在了地图上。房东见闯了祸,慌忙用袖子擦地图,结果又把紫砂茶壶碰到地上摔碎了。“不要紧,不要紧。这叫岁(碎)岁平安嘛。”刘伯承一边弯腰收拾茶壶碎片,一边说着当地的吉利话,又掏出两块银元:“你是为照顾我们摔碎了自家的东西,应该由我们赔偿。”房东说什么也不肯收。刘伯承就把钱塞进他的衣袋里:“损坏东西要赔偿,这是我们的纪律。你要是不收下,我心里会不安的。”房东没了主意,赶忙回屋去找老伴。康理在院子里听见房东大娘骂她老头:“你真是越老越糊涂了!东西是你自己摔坏的,能让人家赔吗?再说,还收人家两块银元,你那把破壶能值那么多钱吗?”过了一会儿,房东大娘又端上两碗茶水,递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她发现刘伯承的衣襟上破了个大口子,叹道:“你们这些当兵打仗的人呐,就像薛平贵,衣裳破了都没人缝补。快脱下来,我帮你补补。”刘伯承难却大娘的好意,就把军装交给了大娘,没想却让她移花接木了……

刘伯承掂着两块亮光闪闪的光洋说:“这倒成了难题了。钱是一定要还的,可是已经上了半山,我再回去,你们肯定不同意。那么,只好麻烦哪位辛苦一趟了。”警卫员们都争着要去。于是,刘伯承就选了一个身强体壮的,把银元放在他的手中:“那就请你代劳了。记住,务必送到!”直到送银元的同志回来报告说银元已经送到了老大娘手中,刘伯承才放下心来。

(三)要珍惜群众的“金丝毛毯”

刘伯承对大别山人民十分关心和体贴。一次,一个饲养员到一个村庄去买稻草,村庄没有人,刘伯承就叫饲养员把钱放在群众家的神台上。这个饲养员是个北方人,不会捆那些七长八短的稻草,背起来,一路上不断地丢撒,刘伯承就跟在后面拾。他对饲养员说:“稻草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用处可大了。你们北方人不知道,山里人住房要靠它盖,耕牛要靠它喂,床上要靠它铺。农民用稻草铺床,都叫作‘金丝毛毯’,说明农民是很珍惜稻草的,丢了多可惜呀!”刘伯承的一席话,深深地感动了饲养员,他也跟着刘伯承一起将一根一根丢撒在地上的稻草拾起来,重新捆好,并且深情地说:“我一定要记住司令员的话,爱惜稻草,不随便丢撒。”      

 

(四)要坚决找回大爷的耕牛   

一天晚上,邓小平和李达参谋长在金寨下楼房与漆店区委书记江川一起研究土地改革问题,一位姓漆的老人跑来告状,说他的耕牛被解放军牵走了。房东吴大娘说:“你胡讲什么,这里住的是人民军队,就是当年的红军,他们怎么会牵你的耕牛呢?”这时,邓小平刚好从屋里出来,问吴大娘发生了什么事。吴大娘就向邓小平说了漆老头找耕牛的事。邓小平便详细地询问了他丢失耕牛的情况,并且说:“真是解放军牵了你的牛,他一定会还给你的。”邓小平心想,这肯定是一场误会。于是,就叫江川和区武装工作队好好查查,要坚决找回大爷的耕牛。

第二天中午,江川报告说,前天夜晚,二纵十三团在黑河村和抢劫老百姓财物的土匪打了一仗,耕牛是土匪抢去、又被十三团同志抢回来的,因为当时不知道耕牛是谁家的,所以就放在十三团养着,他们准备开个群众会,让群众来认领。邓小平听了,高兴地说:“十三团考虑得很好,要让他们在群众会上好好宣传一下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欢迎人民群众监督人民军队。”

第三天早上,漆老头提了一篮糍巴和一袋红芋来见邓小平,连声说:“我是来请罪的,你们军队这么关心老百姓,我却冤枉说你们军队牵了我的牛……”邓小平说:“一点误会,没有关系,你丢了耕牛向我们报告,说明你老人家相信我们。”漆老头一定要邓小平收下糍巴、红芋。邓小平说:“我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请你老人家理解我们。”漆老头说:“你要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们穷人,你们不是说军民一家吗?”邓小平看一时难以说服他,又见他满脸惭愧之情,便说:“我们可以收下你的东西,但必须付钱。”他叫警卫员拿一块银元给漆老头。漆老头说:“长官,你吓死我了!这点东西最多值几十文钱,你却给我这么多钱,我怎么也不能收啊?”邓小平说:“军民一家,就算是我们互赠的礼物吧。”

(五)绝不能白收大娘的鸡蛋

1947年秋,刘邓大军的司令部一度驻扎在金寨县沙河下楼房。住在邓小平隔壁的吴大娘看到邓小平天天和大家一样吃着稀饭和青菜,心里很过意不去,于是,便把准备留给女儿坐月子吃的一篮鸡蛋煮熟,叫警卫员拿过去给邓小平吃。邓小平说:“这怎么行?”说罢,便叫警卫员送一块银元给吴大娘。

吴大娘很生气地对警卫员说:“我要是急着用钱的话,鸡蛋不早就卖了?”她坚决不收。邓小平说:“那就把鸡蛋再送给吴大娘。”吴大娘更生气了!她对警卫员说:“跟你们首长说,我儿子也是红军,你们住在这里,就是住在自己家里,难道吃几个鸡蛋还要给钱?你把鸡蛋拿回去,哪个首长说不要,就叫他自己给我送来,我跟他说说理!”警卫员只得把鸡蛋又拿了回来。邓小平提着那篮鸡蛋来到吴大娘房里,对吴大娘说:“大娘,你关心我们,我们领情了。但是,革命军人吃老百姓的东西是要给钱的,这是纪律。听说你儿子也是红军,他吃了老百姓的东西也一样要付钱呀!”吴大娘说:“你们的政策我懂,但是,这和别人家的东西不一样。你们住在红军家里,吃自家的东西,不算违反纪律!”说着,硬是把鸡蛋提到邓小平的房里,转身就走了。

这时刘伯承刚好进来了,听邓小平说了吴大娘送鸡蛋不收钱的事,也很为难,他想了想:“还是老办法,我们临走时,把钱留在她家神台上!”邓小平说:“好!”

(六)实事求是开展土改

19471231日除夕夜,邓小平主持召开鄂、豫边区地、县负责人会议,收听了毛主席刚刚发表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各地在回报工作时介绍了土地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金寨县委书记张延积汇报说:“由于我们人民政权刚建立起来,人民群众怕我们又像红军时期那样站不住脚,因而不断有农民把分给自己田地上插的牌子,偷偷地拔掉了”。第二天,邓小平又和张延积在漆店区召开贫农代表座谈会,询问大家为什么不敢要分得的田地。一位叫廖祥武的代表说:“人民解放军能不能站稳脚,群众有怀疑,所以分的田地老百姓不敢要。”邓小平又了解其他一些地区土改情况,大体都是如此。他和李先念副司令员和前方指挥所的领导同志研究后,认为不能这样搞土改,因为这里敌情还很严重,如果强制进行土改,不但不能发动群众,还要脱离群众。大家意见统一后,邓小平立即给党中央写了报告,详细介绍了大别山的土改情况,建议土地改革应分区域进行,在解放区、很巩固的地方可以搞土改,不巩固或是游击区,暂时不宜搞土改。党中央、毛主席十分重视邓小平的意见,很快复电,同意分区域进行土地改革,并将这个意见通知其他解放区参照执行。邓小平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后,立即召开中原局地区负责人会议,停止了土地改革。事实证明,邓小平的意见是实事求是的,扭转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工作的被动局面。

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 胡遵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