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荫家训

©原创   04-12 12:23  
  • 勤政不营贿,不图致多金

【原文】:吾始望汝辈读书识义理,念初不及此,今幸天相余家。汝宜恪恭尽职,毋营财贿。吾与家人守吾家风,不愿汝跻显位、致多金也。

【释义】:我开始只是希望你们这辈人通过读书,懂得为人的要义和做事的道理,压根没想到你能高中进士进入仕途,这可是老天爷眷顾我们王家才有的荣幸啊。你必须忠于王事,恪尽职守,切不可私营财贿。我们要共同坚守王家的好家风,不图你在仕途上谋取显著官位,也不图你赚取多少钱财。

【故事链接】:清道光十一年(1831),王茂荫在京城考上举人,第二年又联捷成进士,备官户部,当年九月,他乞假南归探亲,75岁的老祖母方太夫人见到已经步入仕途的孙子,喜不自胜,她谆谆告诫孙子这番话。她不希望孙子升官发财,而是希望孙子勤廉从政。方氏八十寿辰那年(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王茂荫提前两个月乞假省亲,回到家中,祖母告诫他的仍然是先前这番话。她一再叮嘱孙子:“吾家虽寒素,粗足自给,愿汝善守身,不愿汝积多金也。”王茂荫自己遵循祖训,并以其自身言行发扬光大,要求儿孙自觉传承其家风。晚清时期,官场腐败相当厉害,“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王茂荫身为二品大员,但家中并未因其显贵而巧取豪夺一瓦一垅。他生前并没给后人留下什么财产,去世前曾平静地告诫后人说:“吾以书籍传子孙,胜过良田百万;吾以德名留后人,胜过黄金万镒。自己不要什么,两袖清风足矣!”

  • 直言敢谏 不避权要

【原文】:我之奏疏,词虽不文,然颇费苦心,于时事利弊有切中要害处,存以垂示子孙,使知我居谏垣,蒙圣恩超擢,非自阿谀求荣中来。 他日有入谏垣者,亦不必以利害之见存于心,能尽此心,自邀天鉴。

【释义】:我的奏折,虽然没有什么文釆,但却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已经针砭到时弊要害处。将这些奏折汇集起来,是为了垂训子孙,使他们知道我身居高位为言官,遇事敢言,是承蒙皇上破格提拔,而不是因为我阿谀奉承求荣。日后子孙有机会为言官,言事也不必计较个人得失,能这样为人为事,老天爷会看得到。

【故事链接】:王茂荫生性鲠直,遭事敢言,在咸丰、同治两朝,他先后上了一百多个奏折,讲的都是国计民生大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不避权要,力持正论,不惜犯颜直谏,有古大臣之风,深得朝野敬仰。咸丰朝实行过两项币制改革,一是发行钞币,二是铸颁大钱。王茂荫是发行钞币的首倡者,铸颁大钱的反对者。王茂荫因主张行钞而被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成为清政府主管财政货币事务的要员之一,又因反对和制止通货膨胀,主张钞币兑现一再上疏,决不妥协,因而得罪了户部尚书花沙纳等反对派,得罪了亲王大臣,直至得罪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咸丰皇帝,结果受到“申饬”,被调离户部。这件事在当时震动很大。其实,王茂荫真正得罪咸丰皇帝,致使龙颜大怒的,是他在咸丰五年(1855)所上《请暂缓临幸御园折》。王茂荫因直言极谏而遭受挫折,幸灾乐祸者难免,而正直之士则无不对他表示欣佩。与王氏同朝为官的名臣何璟说:“新安王子怀先生,立朝三十年,謇谔尽诚,著于中外。”歙县清末翰林许承尧一再声称:王茂荫单凭《请暂缓临幸御园折》,即足以名留千古!王茂荫在同治朝复出之初,有道“上谕”肯定他八个字“志虑忠纯,直言敢谏”。他在弥留之际一再告诫后人,这八个字是“皇上天语”,不可遗忘,要遇事敢言。他去世后,长子王铭诏遵父遗训,选青田冻石请名手镌刻“直言敢谏之家”印章一方。王家曾将其置于王茂荫灵堂之右,以垂示子孙永以为训。

  • 孝悌二字,是人家根本

【原文】:祖母在堂,叔辈自然孝顺。但汝等须代我尽孝,以免我罪,才算得我的儿子。叔等在上,汝辈须恭敬,一切要遵教训。孝悌二字,是人家根本,失此二字,其家断不能昌。切勿因争多论寡,致失子侄之礼。莫看眼前吃亏,能吃亏是大便宜。此语一生守之用不尽。不独家庭宜然,凡与人交皆宜如此。而他日有分居时尤宜切记。

【释义】:王茂荫以儿子的称谓告诫儿辈:祖母在上,叔父自然会孝顺,但因为我不在祖母身边,你们必须代我尽孝,以免我的罪过。这样,才算得我的儿子。叔父是你们长辈,你们也必须尊敬,要听他们的教训。孝悌二字,是一个家庭家族的根本所在,不讲此二字,这个家庭家族断然不能昌盛。居常切忌不要争多论少,以致失却子侄礼。不要只看眼前吃亏,能吃亏就是占便宜。这话,一生坚守,用之不竭。不仅处理家庭事务要肯于吃亏,凡与人交往,都应当这样,日后分家时,尤其要记住这一点。

【故事链接】:王茂荫生活的那个时代,京官是可以带家眷的,而王茂荫却是一个例外,他在北京为官三十多年,始终只身居住在宣武门外的歙县会馆中。因病开缺养病的几年,甚至还迁居北京东门的玉清观和北通州潞河寓居。他不是不想把夫人吴氏带往京城,而是考虑祖母、父亲、继母年事都已高,遂将夫人留在老家侍候,以代他尽孝。咸丰六年,夫人吴氏到京城探亲,也同住会馆房舍,去时将纺纱车也带上了。吴氏在北京才待几个月,便又匆匆南归,回到老家侍候公婆。道光二十一年(1841)元旦,他在京接家书,得知祖母老景日盛,恐不久于人世,遂告假归省,二月抵家时闻祖母已于正月初八日去世,他抚棺长号,自恨归晚,哀恸不能自已。父亲七十岁时,王茂荫一再想辞官归养,但父亲终不许。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在京接父亲病信,急忙乞假南回,刚刚踏上故乡的土地,已闻父亲去世讣音,他悲号擗踊,痛不欲生,以不及侍汤药、视饭含为憾。在家守制期间,他奉父亲灵位于堂上,晨夕奉餐上食如平时。三阳坑姑丈、姑妈去世时,他因家乡战乱和自己抱病在身,不能回里奔丧探视,但都嘱人送回丧礼和挽辞。王茂荫曾为杞梓里家庙“承庆祠”写过这样一副楹联:“一脉本同源,强毋凌弱,众毋暴寡,贵毋忘贱,富毋欺贫,但人人痛痒相关,急难相扶,即是敬宗尊祖;四民虽异业,仕必登名,农必积粟,工必作巧,商必盈资,苟日日侈游不事,匪癖不由,便是孝子贤子。”王氏“承庆祠”族人已蕃衍了好几代人,至今他们仍不忘这副楹联。

  •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原文】:凡人坏品行损阴骘,都只在财利上,故做人须从取舍上起。富与贵是人之所头章,所以从此说起也。此处得失利害关头,人心安得无动?惟当审之以义,安之以命。我命中有时即不取非义亦有,命里无时即取尽非义终归于无。看着当下取来虽见为有,不知非灾横祸出而消耗之必且过于所取,须以当下之不取为消将来之横祸,则此心自放得下。古云:“漏脯充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随之。”当时时作此想,则自然不敢妄取。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有志者须极力持守,方可望将来有好日。

【释义】:大凡品行不好,做伤阴德事的人,都是因为过于计较财利。做人必须首先讲究取与舍。富与贵,是人生考虑的头件事,所以要从这里说起。得失利害关头,人心怎能平静?这时,务必要审之以义,安之以命。命中注定该你得的财利,即使你不取,那也是你的;命中注定你没有这份财利,你即使耍尽一切手段牟取不义之财利,终究还是得不到。眼见当下取来,好像是得到了,殊不知日后遭遇非灾横祸,失去的将比得到的还要多得多。所以,必须以眼前的不取,以消除将来之灾祸,如果这样想,心情就会平静,放得下。古话说得好:“漏脯充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随之。”应当经常以这些名言警句告诫自己,那就会自然地不敢妄取。再渴,不饮盗泉之水;再热,不息恶木之阴。意志坚定的人,必须极力坚守,将来才有望有好日子。恐怕你们日后家产单薄,吃口人多,衣食有忧,以至见利忘义,所以我殷切地讲这些话,希望你们谨记为要。

【故事链接】:王茂荫认为获取不义之财如同饮鸩止渴,还可能遭遇飞来横祸。此说虽有迷信之嫌,但截获不义之财者,惶惶不可终日倒是切实存在的。据说,王茂荫曾举荐过盱眙人吴棠,使之从一个七品知县一路晋升至四川总督,成为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齐名的晚清名臣。王茂荫与吴棠素昧平生,只闻其名,从未谋面。据传,同治三年,王茂荫自京城回皖再辗转去江西吴城,扶继母灵柩回籍安葬,途径淮阴,吴棠送来五百两银子,以谢当年举荐之恩。他未予接受,坦然地说:“保举,公也;涉于私,则不足道也”。他还意识到,衣食无忧时,不难做到坚持操守、淡薄名利,不取不义之财。但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时,做到“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却很难,所以他告诫子孙,将来“家产薄、家口多,衣食难度”时,谨防“见利忘义”。王茂荫家乡在歙南杞梓里,这里距他二姑妈家所在的三阳坑,有20里蜿蜒山路,这是明清时期昌徽官道最险峻的路段之一,是外出经商的徽州人通往江浙的咽喉。山道最险峻的地段叫中岭头,那里有一口清泉,过往行人至此,常常停马歇脚,饮泉解渴。而这里经常有强盗出没,杀人越货。相传,年少的王茂荫听说过往商人,经常在饮泉歇脚时遭山上涌下的强盗打刧,便把这山泉名为“盗泉”,并在梓杞里与三阳坑等地粘贴红绿告示,告诫过往行人“渴不饮盗泉之水”,谨防强盗杀人越货,一时被乡人称为善童。杞梓里至三阳坑这条陡峭的山道旁,还曾长有一株茂盛的漆树。不少过往商人大热天都要到树下歇息躲阴,因此而染上漆疮,皮肤痛痒难耐,以至耽误行程。年少的王茂荫听说这个情况,又做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热不息恶木之阴”,插立树旁,以警示过往行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成了王茂荫一生做为人居官行事的圭臬与准则。

  • 子孙非有安邦定国之才,不必出仕

【原文】:日后子孙非有安邦定国之才,不必出仕,只可读书应试,博取小功名而已。

【释义】:有学问不一定要当官,但是为官者必须有学问,日后王氏子孙中如果没有安邦定国之才,就不必为官从政,只可好好读书,参加科举应试,博取小的功名。

【故事链接】:王茂荫的后人对这条家训信守不移,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王氏子孙中经商者有,当店员者有,从教者有,而入仕者却凤毛麟角,通过读书应试博得功名者却不止一二。远的不说,近的有三十年前屯溪一中高考理科状元,后录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王茂荫六世孙王义华,有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的王茂荫七世孙王珲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