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文堂,乡约源地

©原创   07-31 20:51  

文堂,古称浑头和横头,地处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北仙寓山麓。宋属仙桂上乡昼锦里,元代改里为都,属二十都。祁门民谚:一文堂,二渚口,三彭龙,四历口,说的便是昔日文堂在祁门西乡的紧要位次和兴旺程度。

文堂人杰地灵,不仅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且自古以来,学者名流,代不乏人。三溪河从村前逶迤东去,碧波粼粼,河堤杨柳青青,翠竹婆娑。村中古有十景:飞龙晓日、峡山朝云、鼓楼昼静、沧溪晚歌、江村夕钓、藻潭夜月、芳洲烟树、紫溪桃浪、西峰暮雨、历山远汉,可惜今已多半难觅其踪。

文堂村最大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祠当属永锡堂,寓意孝子贤孙,永锡堂是文堂陈氏仕藻公一脉的古祠,该祠由陈舍升始建元末延佑年间(1312-1320),成于明洪武时期。后其曾孙益厚公取名永锡堂,祠名源自《诗经·大雅·既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此堂占地广阔,气势非凡,是族人祭祖、议事、纠纷调解,规范礼制以及举行规模活动的场所。祠堂正中堂柱有联:“集七祠之礼乐衣冠敦宗敬祖,会一祖之父兄子弟讲义明伦。”中堂两面书曰:“分支竹源流芳远,派起文溪世泽长。”后堂中柱对联云:“派行九门自大观三载以来发祚开基万世衣冠勿替,祭期四日由隆庆六年而后循规蹈矩千秋约法常存。”

村人皆言,文堂的辉煌和灿烂主要得益于文堂的朝山,民谚有云:渚口的来龙,文堂的朝山。诗云:“文堂四面多奇峰,中有两山对峙雄”。文堂虽背腹抵山,但整个村落却显得比较开阔。总体来看,文堂朝山的走势呈“一万(卍)金”状,上文堂是“一”字形,流畅顺达一揽无余,中文堂显“万”(卍)字状,缠缠绕绕交相错应,而下文堂则是“金”字态,盘龙错节绵延不绝。三山有机连为一体,并无明显的界域。有诗颂曰:“高冈千百仞,宛转若蟠龙。目极苍茫处,腾腾烟雾里。”

文堂自古以来,就多书香门第,礼义世家,深受宋明理学影响。出生于明代中叶的文堂“四山人”陈氏四兄弟——向皋、向敏、向荣、向秀均为古村文堂的知名人物。向皋、向敏与向荣、向秀是堂兄弟,弟兄四人出入同堂,幼时同师,学成同游,宗程朱之学,娴诗礼之义,暇则潜心艺文。四人皆能诗赋,尤擅书画,名震江南,合著有《池草集》。

1572年,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弟子、文堂士绅陈履祥等人吸收了王阳明《南赣乡约》的优秀成果,在结合文堂村人文特点的基础上,创立了《文堂乡约》。在其序言中,称陈履祥及其族兄“及合族之同志士人行所闻王、湛二先生之学,孚其乡之父老”,可见他们的乡约模式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息息相关,传承了优秀的宋明理学学说,结合自身区域特点,追求“知行合一”,修养和践履、道义与事功的统一。他们在“心即理”说的指导下,倡行着宗族体系里的治乡方略和实践。

近五百年来,村民延绵几十代,当时制定的村规民约家法始终在延续发扬,被誉为徽州的"弟子规"。

梁启超先生曾指出:“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家族组织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而承载这一组织的一些村规民约更是一段历史的重要体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