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史今读】心中有法 头上有天

11-30 09:39   安徽纪检监察网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诸多盛世。这仰赖于政治的清明、官吏道德的清明。有很多彪炳青史的清官廉吏,他们淡泊自甘,清心直道,体恤民疾,公正廉明,励精图治,深受百姓的拥戴和推崇。他们留下的清廉言志警示诗、文、辞、对联等,也常为后人所传诵称道,充满正气,流芳百世。

明代永乐年间,吴讷任监察御史,人品刚直公正,从政廉洁自持,颇有美誉。有一次,他巡视贵州,返京时地方土司赠送黄金百蔖,吴讷愤然拒纳,当场在礼盒上题诗回绝:“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这首诗是自警,是自律,是自省,也是对行贿人奉劝,自古来行贿受贿,天理难容。

明朝于谦在任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很受百姓爱戴,他写的诗辞也脍炙人口。他在《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官至兵部尚书、监察御史,为官清廉,一生家无余财,针对当时许多官员乘巡视之机搜刮钱财,回京后向上司送礼物的风气,写了一首《入京诗》予以讽谏:“手帕蘑茹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把搜刮民财的危害,为政清廉的必要,宣传舆论的反应,直言劝谏的苦心,尽在诗中。

清朝张伯行,从来不受纳属下分文赠礼,备受康熙皇帝的称赞,康熙帝誉其曰“伯行操守,天下第一”。他官至福建巡抚,走马到任后,为杜绝送礼者,张伯行便写了一首《禁止馈送檄》文,张贴在巡抚署衙门外:“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没趣,均悄然离去。

中国古代清官的拒贿诗联等,言简意赅,语言精巧,简洁明了,充满正气,至今读起来余味悠长,发人深思。乃诗言志也,素有“言为心声”之说。这些置身仕途的古代官员们,大多不是诗人、联家,但是他们那诚挚通俗的诗语、联句,却一直留传至今。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为官者若能公正无私、廉洁爱民,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官清民自安”,百姓们安享太平盛世时,由衷地呼唤清官。而清官之所以坚持操守,是头上有天,心中有法,才能立于地面而求问心无愧。官一旦无法无天,必然搜官民财欺压良善鱼肉乡邻,观古视今,莫不如是。

《官箴》有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明,廉则威” 。今天的为官者需要多照一照历史的镜子,对领导干部而言,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倘若为官者不能坚持操守,很容易在各类“围猎”中迷失自我。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众多腐败案例来看,不少领导干部都是因为心志不坚,不讲原则,不修官德,才一步步走入歧途,最终锒铛入狱。开始好像尝到了“甜头”,最终却注定要吃尽“苦头”。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不移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只有忠诚于信仰、忠诚于组织、忠诚于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在学纪律、守纪律、用纪律上下功夫,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心中有法纪,头上有青天,才能为民做主,不愧天地。否则,必有东窗事发之日,后果必然是“可恨”、“可叹”而又“可悲”的。(来安县县委办 詹宇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