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 助力群众圆梦脱贫

02-27 07:31   安徽纪检监察网  

“陆大叔,最近家里可有啥困难么?危房改造后,住着心里踏实多了吧。”近日,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城北镇陆桃园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王玉坤再次来到陆吉华等群众家中进行走访,了解脱贫后的群众生产生活状况。

“现在过的得劲的很,年货也准备的差不多了。谢谢你,要不是党的关心,像今年这么大的疫情,我们的日子会更加难过。”陆吉华高兴地说着,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笑容。看到群众那么开心,王玉坤也感到很欣慰。

在这个平凡的皖北小村里,利辛县纪检监察干部王玉坤驻村扶贫已经六年多了。2014年11月,王玉坤作为安徽省第六批、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选派到利辛县城北镇陆桃园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六年多的时间里,他团结带领群众以“绣花”功夫,助力群众实现脱贫梦。

扶贫——从走访调研开始

陆桃园村,位于利辛县北部多个乡镇交界处,全村人口5400余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52户640人,贫困发生率为12%,属深度贫困村。离利辛县城约20公里,地理位置偏僻,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大量外出,村里大多是“六一”“三八”“九九”人群。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没有其他产业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对于如何脱贫没有办法,村干部也没有发展思路。

这样的现实,让刚到村里工作的王玉坤深感压力。走访摸清情况、理清发展思路,成了王玉坤给自己定下的第一项工作任务。那段时间,他挨家挨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详细了解群众致贫原因、脱贫困难等。两个多月的走访调查,他心里有底了。

要想富先修路。王玉坤用足用活现有扶贫政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猛攻基础设施建设。六年多来,全村共修建道路20余公里,进村入庄道路全部得到了硬化,彻底解决了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难的问题。

发展——让产业经济壮大

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解决后,农村电网改造、接通自来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让这个村子有了新的变化。

必须坚定走发展产业之路,才能让群众彻底脱贫,王玉坤细致思考后,便与相关企业和行业进行联系走访,重点发展既能短期见效、又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几经努力,陆桃园村在废闲地上,建起光伏电站4座。“这个产业有扶贫政策,收益稳定,几乎不需要咱老百姓咋投资,贫困户每年可以增收约5000元。”王玉坤高兴地说。

村民陆迪英、戴素莉夫妇因残致贫,但两口子都勤劳能干,这几年饲料便宜,生猪价格居高不下,王玉坤就鼓励他们发展养殖业。但陆迪英夫妇认为养猪没有技术风险大,担心赔钱。当时,像陆迪英这样对养殖缺乏信心的村民还有不少。

王玉坤通过联系专家定期上门指导,解决防疫和卫生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风险。陆迪英夫妇终于放下思想包袱,2015年开始养猪,当年就出栏2次60余头,尽赚8万多元。他们不仅早已脱了贫,还带动了其他4户养殖户,吸收贫困户10多人在家务工。2020年,全村个体养殖户出栏生猪达410余头。

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扶贫工作队流转土地发展种植,2017年来,发展“金果梨”产业种植基地100亩、冬枣种植基地200亩,随后发展中药材决明子种植基地400余亩,一个初具规模的产业基地逐渐形成。陆桃园村还引进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落户,发展经济。

2016年陆桃园村率先从贫困村中出列。2020年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由零变成了近90万元。

扶智——让村民生活更美好

“乡亲们如今吃得好、住得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多了起来。”王玉坤说。

看着对美好生活满怀期盼的村民,王玉坤一直在心头思索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让群众有更好的生活。把支部建得更强,补足党员的精神之“钙”,让老百姓对好日子都有盼头。建设乡村文化书屋,让群众可以读读书;建设村里的幼儿园,助力培养优秀孩子,2017年来,村里的孩子考入大学人数达10余人。他积极争取资金12万余元,修建了近1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广场,增添健身器材,并植入法治文化元素,让传承良好家风、弘扬社会正气在村民娱乐活动中得到浸润滋养,带动社情民风的明显好转。

提起王玉坤,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感谢党给俺们派来了这样的好干部!有点子,还能吃苦。”

“六年多的驻村扶贫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贫困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浓浓真情,是我立足乡村做好扶贫工作的动力。”王玉坤坚定地说,“村集体经济规模还不大,乡村振兴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我还要在这里继续战斗,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让村民精神生活更美好!”(亳州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