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堂党史课 |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里的故事:夏明翰狱中的三封家书

06-23 09:2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1928年3月,汉口一间阴暗潮湿的审讯室里。

“你姓什么?”

“我姓冬。”

“你明明姓夏,为什么说是姓冬?简直是胡说八道!”

“我是按照你们的逻辑讲话的。你们把杀人说作是慈悲,把卖国说成是爱国。我也是用你们的逻辑,把姓夏说成姓冬,这叫以毒攻毒。”

“你多大岁数了?”

“我是共产党,共产党万万岁!”

“你们的人都在哪里?”

“他们都在我心里。” 

3月20日清晨,不肯透露一丝“情报”的青年被押送刑场。行刑之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有,给我拿纸笔来!”,他挥笔写下了二十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1900年出生于当地的名门望族,尽管家境优渥,但从不以“夏府少爷”自居,时常帮助家里的佣人。在目睹了乱世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后,年幼的夏明翰作下“洋船水上漂,洋旗空中飘。洋人耍威风,国耻恨难消。”的诗句,在心中种下革命报国的种子。

1920年,夏明翰在长沙结识了毛泽东。1921年,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夏明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道路。他积极领导并推动了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大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谢觉哉在《夏明翰传》中曾这样回忆:“什么地方需要人,他就到什么地方去……1920年到1924年间,明翰同志参加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好。”

1928年初,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的夏明翰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对夏明翰施以酷刑,劝他投降,但被严厉拒绝。比起刑场上的就义诗,夏明翰在狱中写下的三封家书,更显露出他对家人的眷恋和对革命的信念。

夏明翰写给其大姐、妻子、母亲的信(供图:湖南省衡阳市纪委监委)

一封是写给妻子郑家钧的:“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他将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刚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赤云身上,“赤云”二字也意为红色的云彩。

在给母亲的信中,夏明翰写道:“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別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在长沙从事地下工作时,就住在大姐夏明玮家里。他在信中向大姐表明了志向:“人该怎么做,路该怎么走,要有正确的答案。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这三封饱含不舍深情和赴死决心的家书,被夏明翰的狱友们偷偷藏好,然后秘密传出牢房。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在夏明翰牺牲后的第三天,他的弟弟夏明震在湘南暴动中英勇献身;同年6月,胞妹夏明衡面对敌人的抓捕,跳湖牺牲,殉身成仁;七弟夏明霹在衡阳组织年关暴动时牺牲;外甥邬依庄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激战中中弹牺牲……

无数仁人志士在夏明翰精神的感召下,高举“只要主义真”的旗帜,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而夏明翰家书中所期待的“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终得实现。

明翰村、夏明翰党性教育基地、夏明翰纪念广场……夏明翰的故事,在湖南衡阳不断续写。

夏明翰故居内的展厅(供图:湖南省衡阳市纪委监委)

青山碧水,青砖黛瓦,位于湖南衡阳县洪市镇明翰村的夏明翰故居。参观者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当地热门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衡阳县渣江镇村民杨华娥带着5岁女儿,已经是第三次来到夏明翰故居。她说:“看到他们受过的苦,再看我们享受的福,更感到要大力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让更多人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如今的明翰村,成为了新时代红色美丽乡村。去年以来,全村新建通组公路共7公里,智能化路灯150余盏,村集体经济创收15万余元。明翰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陈长春说,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实现从“空壳村”到富裕村的飞跃。

这片用鲜血浇铸的红色土地滋养着一方人民,新时代的“后来人”正循着夏明翰的脚步,奋力前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文字 张舒谊 设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