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背后的七十年变化

10-10 10:5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古时,穿衣对中国人就有着很特殊的意义。对个人来说,衣服是阶级、身份的象征。对整个社会来说,“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衣袂飘飘之下是森严的礼教秩序。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穿什么衣服是有严格规矩的。

现代,衣服的意义已经很不一样了。薄薄一层布料,虽然不再承担着那么重的政治文化含义,但也是观察社会经济文化最浅显直接的一个角度。人们能穿什么、爱穿什么、敢穿什么,不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体现,也反映了思想文化的开放包容程度。

新中国的七十年里,如果每隔一段时期打开一次中国人的衣柜,都会看到社会发展变迁的针脚。50年代时,男人脱掉了长袍马褂,都穿中山装;女人穿对襟袄,把旗袍收起来压到箱底。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时装是“列宁装”,参加舞会穿“布拉吉”,上班都穿工装裤,以朝气蓬勃的样貌投身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建设当中。到后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匮乏的物质生活下中国人艰苦生活的写照。再往后,黄绿军装一统天下,“的确良”是灰暗色系中的一抹亮色。

80年代,中国人渐渐从短缺经济中走出来,对美的追求也开始苏醒。中国女性首先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新式样的红色连衣裙出现在大街上。后来,改革开放桥头堡深圳掀起比基尼浪潮,高高垫肩的西装,上海产的假领子,小格子呢夹克衫配水洗喇叭牛仔裤,都是时代大门骤然开放乍泄而出的春光。90年代,传统的束缚消失了,健美裤、吊带裙、短上衣、松糕鞋、长衣短坎肩,“反常规”服装轮流占据时尚前沿。进入21世纪,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陆续刮起,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在一件衣服上可见一斑。

今天,用两个小时站在中国大街上观察行人,你很难看到款式、搭配相同的穿着;差不多所有颜色,人们都可以往身上“招呼”;也许还有汉服、旗袍、Cosplay让你眼前一亮。从个人的衣装,几乎已经看不出他或她的经济水平或思想状况。衣着更多展现的是个人的性格爱好、审美品位,而我们也习惯对别人的衣着保持包容欣赏的眼光。中国各地的街头巷尾,在各式各样衣装美服的装点下,变得五彩斑斓、美丽多元。

衣着时尚,是一个社会物质丰足、文化开放、审美进步的标志,也是中国人为自己奋斗出来的甜美果实。70年来,我们不只实现了穿衣的时尚随意个性化,在吃喝、出行等方面,也可以跟从自己的内心去做选择。曾几何时,大多数中国人无从选择,只能在生存或死亡两个选项之间挣扎,更顾不上选择外在的美或丑。现在,我们则有了无数选择,一个人只要努力奋斗,就可以选择自己想活成的样子。

穿衣的变化,只是万花丛中的一朵,随着生活的花园越变越好,中国人的美丽在恣意绽放。晚清民国老照片上的普通中国人,大多面黄肌瘦、衣着破旧,表情麻木、模样病态,不由得让人想到“东亚病夫”这个称呼,更谈不上“美”。而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中国人实现了“颜值逆袭”,一代比一代看上去健康、精致、漂亮。我们在吃饱喝足之余,有能力、有闲情去热爱美、追求美。这种美,体现到外在是衣着打扮、健康状态、精神风貌,内在则是一种个性复苏、开放自信。但无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都不会来得很容易,只有宽裕繁荣的社会享受得起,而新中国用了70年时间,让她的人民从吃得起、喝得起,到穿得起、美得起,鲜衣怒马、快意人生。(张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