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学习《实践论》三题

02-25 09:23   中国纪检监察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论》是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实践问题特别是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长期思考的结晶。《实践论》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从讲授提纲到哲学经典

1937年4月至7月初,毛泽东在抗大以“辩证法唯物论”为题讲授哲学,计划一百多个学时,因“七七事变”爆发,讲课只好中断。1937年8月9日,毛泽东对讲课稿和记录稿加以整理,印发给大家学习。《实践论》就是这一讲稿的第二章“辩证法唯物论”的第十一节。因此,考察《实践论》的历史背景,必须要将其放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这个整体中来把握。

毛泽东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家编写的哲学教科书尤其感兴趣,他在西洛可夫和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米丁主编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两本书上分别写了12000字和2600字的批注,这些密密麻麻、一气呵成的文字,既有对原著的理解、归纳和概述,也有对原著观点的认可、赞同和诠释,当然也有批评、质疑和引申,更多是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所作的思想发挥。这些批注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主要素材和重要借鉴。

毛泽东阅读研究马列著作时,并不在“本本”里原地打转,所以他没有旁征博引,也没有太多抽象的概念,更多的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朴素道理和一针见血的剖析。毛泽东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内多次出现来自“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干扰,尤其是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给红军和红色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使中国革命受到极大损失。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要使革命事业少走弯路,就必须从哲学上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要从革命全局看问题,充分发挥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变失败为胜利”,“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关系到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组织路线的正确与错误。在教条主义错误思想盛行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一论断极具革命性、战斗性和开创性。

毛泽东非常重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要在实际斗争中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深入的调查研究。“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基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实际国情作出的正确选择。毛泽东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此言是我们党应对危机、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经验结晶,矛头直指博古、王明等那些“从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们”所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本本主义者,对于彻底清除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注入了哲学力量,为我们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丁国强)

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其核心要义就在于确立了实践观点。实践作为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社会活动,就是一个从此岸走向彼岸、从事实走向价值、从经验走向理念的主体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其内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实现了“真”和“善”的实践性统一。

第一,坚持实践的认识论,反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主观主义倾向。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传统习惯于用“经验世界”和“理念世界”二元对立地看待世界。经验论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真实的东西,理念不过是人们的主观认识而已,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理念是根本靠不住的。而唯理论则认为,经验世界是感性的、变化的、不真实的世界,理念世界是超感性的、不变的、真实的世界。这就造成了经验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矛盾、经验事实与理念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之前的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经验论和唯理论二者截然对立的根源在于,由于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找不到沟通经验世界和理念世界的桥梁,实际上是殊途而同归,都走向了认识论的不可知论。马克思正是引入了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范畴,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构建了一个彼此沟通的桥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一直困扰西方哲学的难题,实现了哲学的革命。

第二,坚持认识的辩证法,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两种形而上学倾向。根据辩证法,根本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客观事物,世界不过是过程的集合体,除了不断的生生灭灭和新陈代谢的过程之外,什么都不存在。所有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都不具有永恒的真理性。如果不能够认识到真理是一个过程,就会理论脱离实际,要么思想落后于实际,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要么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把幻想看作真理,成为“左”翼空谈主义,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第三,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于脱离实践的、停留于理论的旧唯物主义者,因此,他们的哲学也可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它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又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论》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董振华)

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实践论》提出认识运动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能动飞跃,概括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海明威有本小说叫《太阳照常升起》。如何知道太阳明天一定依然升起?人类确实见证了无数次太阳的东升西落,但“我见过”只是一般的感性认识,还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行推演证明。科学研究表明太阳是一颗恒星,以氢元素为主要化学成分,其寿命大概为100亿年,目前大约46亿岁,待到50亿年之后氢元素才会耗尽。正是科学家的间接经验和自己的直接经验,使我们相信太阳明天照常升起。再如庄子在桥上观鱼,认为鱼很快乐,但惠施反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诘“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其实我们可以从生物学上证明鱼是有神经的,通过观察鱼的体态、动作来判断鱼健康与否,从而推断其精神状态,替庄子和惠施做一个评判。当然认识只是相对的,谁也无法穷尽一切可能,每时每刻得出的正确认识,也都只是相对的真理,只能依据已有的认知和检测工具排除,通过科学的认识过程不断完善,无限接近绝对的真理。

两次飞跃是一个整体,感性、理性、实践、认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比如打仗之前一方面要进行战略筹划和推演,“庙算制胜”,“多算胜少算”,全面仔细地计算自己、对手各方面因素和条件;另一方面,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除了掌握理性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然很容易吃败仗。兵法是从具体战争中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但同一部兵法,不同人运用起来结果迥异。同样是“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在项羽破釜沉舟和韩信背水一战时就发挥了作用,而缺少实践经验的马谡机械运用,把兵力部署在远离水源和粮道的山上,最终丢了街亭。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李德具备军事知识和正规阵地战经验,却没有指挥过中国革命战争,命令红军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导致失败。

不同性格和经历,其认识过程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和贾思勰都是文官,也都有农耕经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隐逸生活的感悟提炼升华,得出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等哲学体悟。但他在种植农作物方面确实没有多少实践,以至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结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属于严重偏科。而贾思勰虽然当过太守,但具有实际农耕经历,曾养了200多只羊,平时喜欢深入研究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写就了《齐民要术》这本书,对98种谷物和37种水稻进行了命名,还最早阐述了通过轮作提高地力等农学理论,两次飞跃完成得更加充分。

认识是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阶级性的实质就是立场问题。一旦顽固坚持某种立场,或者出于某种动机,人就可能对正确的东西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而这就超越了一般认识问题,进入了道德和政治的范畴。(淼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