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史今读】包拯不朽清名 后世永传

09-08 10:03   安徽纪检监察网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七侠和五义,流传在民间。”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正是大家熟知的电视剧《包青天》主题曲。

包公名拯,字希仁,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终年64岁。包拯首任定远知县不仅见于省、府、县旧志和《包氏宗谱》的文字记载,而且也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包拯《判虎》、《断乌盆》、《斩黑鱼精》、《斗庞三甲》等20多个民间传说故事。但最让后世称赞的是包拯廉洁无私、执法如山的“铁血”性格。据史书记载,包拯做官二十余年,历任二十余职,不管是升是降是平调,都不改初衷,一生正大光明,铁面无私,赢得了千古清名,万民颂扬。

无需盘点 包老来撑腰

包拯在京朝期间,到处流传着一句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王”是佛教说的地狱之神,铁面无私,阳间任何请托事项也休想通到他主管的“阴曹地府”。把包拯比喻成阎罗王,说的是贫苦老百姓,没有银两疏通关系不用怕,有我铁面无私的包大人为你做主;另一个意思是有钱的大户人家、达官贵人用银两去疏通关系,但是费多大劲也通不到包拯那里。

仗义执言,皇帝也敬他三分

宋仁宗皇帝因宠爱张贵妃而提拔其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包拯就带头上奏:“张尧佐是个凡庸之辈,靠贵妃得宠这层特殊关系才一步登天。这不知遭到多少人背后不齿,可陛下为什么非要护着一个张尧佐而违天意、逆人心、自酿危机呢!”又说:“历代外戚,即使有才者,明君也不肯轻易给他实权,何况无才者!请陛下撤掉张尧佐,另求贤才!”宋仁宗一见这阵势,不禁“龙颜不悦”,胆小的官员只能默不作声,害怕皇帝迁怒于自己。张尧佐见众怒难犯,慌忙辞去宣徽使之职,宋仁宗也怕为此丧失人心,赶紧顺水推舟以示“虚心纳谏”,并且下诏,以后皇亲国戚不得担任有实权的职务。

秉公执法 六亲不认

包拯调任庐州(含合肥)知州时,家乡亲友笑逐颜开,以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便纷纷跑去拜望包拯,不料全都吃了闭门羹。他娘舅觉得外甥来当官,自己犯点事也总会得点照顾,但包拯照例开庭审讯,按照法律责打七十大板。从此以后亲戚朋友都格外小心,不敢仗势胡来。“外甥打舅舅──不认老娘亲”,此事轰传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亲友们有的却骂包拯六亲不认,不近人情,成心沽名钓誉。包拯不做辩解,坦然自若,赋诗一首:“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而这首诗也正是包拯一生做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端州三年任 不持一砚归

包拯离任时,端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贵人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拯一一谢绝了。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船过羚羊峡却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包拯感到事有蹊跷,心想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身边查问。他的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我们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个,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包拯立马命侍从取出端砚,连看也没看一眼,便将端砚抛到江里。说也奇怪,端砚一落,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

清廉家训世代传

包拯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意思是说,后世包家子孙在外做官,如果有违反家法规定而受贿、贪污者,生不得让他回到包氏宗族来,死不得葬在包氏祖坟中。据说包拯子孙都能严守祖训,无一贪官。

千百年来,包拯不朽的清官形象,为崇尚清廉的国人所敬重。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让后人称颂。包拯之名也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世代流传的诗句正是包拯一生的真实写照。(定远县纪委监委)

相关阅读